面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驱动,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作为
光伏发电的重要类型分布式光伏被寄予厚望,成为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
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土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发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站;但是,该区域远离我国的电力负荷中心,电力外送所需的电网和电源匹配条件尚不具备,远距离输电成本高,上述原因导致当前在西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规模受限。因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已经成为继续扩大我国光伏发电的应用规模的重要抓手。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使命,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能源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剖析当前分布式光伏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最终显著提高光伏发电在全社会发电量中的比重。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推进,从目前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全社会新增电力需求需要通过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来满足;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一阶段,发电端大量的煤电和终端以煤炭为主的用能形式将需要大量以光伏发电来替代,电力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大幅提升,电力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研究员王斯成预测,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巨大,全国2035年至少有5亿千瓦发展空间,平均每年新增3000万千瓦。
分布式光伏发展有助于实现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从目前来看,除了少量的建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可为建筑提供一定供热、供冷和热水的能源供应,但主要能耗主体电力主要依靠城市电网供电。
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将促使“光伏+储能”应用而生,从而将拉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利用智能微电网供电和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电力负荷与光伏发电出力时间和空间上不吻合的问题,彻底扭转目前建筑用电完全依赖电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