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作为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长久增收的民生工程,不仅是精准扶贫理念和扶贫实践探索的有效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带领部分贫困人口吃上了生态饭,成为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今年6月,随着国家能源局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推出,30万家光伏发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占领市场。但在政策东风之下,光伏市场也是鱼龙混杂,部分公司口碑差,让农民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被资本套路,“困”在搭建光伏板的屋顶下。

根据
光伏扶贫相关政策,光伏扶贫参与者众多,主要包括国务院扶贫办、银行、国家能源局、企业及贫困户,产业效益、社会效益、经济利益等相互交织,贫困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往往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容易成为光伏扶贫项目推进落实过程中的利益牺牲者。
比如,2016年央视曝光的宁夏地区“卡了壳光伏扶贫”,贫困户自己出钱购买设备帮助自己脱贫,不仅与国家政策大相径庭,同时安装好的设备也是在自家的屋顶上晒太阳,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奖励政策落实对相关企业吸引力不大、回购办法未明确、银行顾虑重重……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分工明确的光伏扶贫项目“没人管”,几方利益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实现有效合力,导致项目“卡了壳”,不同程度造成贫困户利益受损。
光伏发电项目作为投资小、见效快、清洁低碳、安装维护简便的扶贫工程,原本可帮助贫困家庭获取稳定收益,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在家中享受“阳光收入”,但在现实中,部分项目的推广不仅没有让贫困户按预期赚上生活费,实现脱贫致富,反而背上“巨债”,给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最后成为勒住农民脖子的枷锁,完全背离光伏扶贫的初衷。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光伏行业监管缺失,乱象丛生。
二是公司“逐利思想”过盛,管理缺乏。
三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民负担过重。
来源/作者: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道办事处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