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上旬,从事光伏下游电站项目运作多年的殷贵宝正在北京出差,忙着与一家国资企业协调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以下简称“整县推进项目”),该项目中,部分将赶在2022年春节前夕并网。
作为我国实施“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
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9月全国确定了676个整县(市、区)开发试点,目前地方政府已通过与投资开发企业签订协议,逐步进入到项目落地实施阶段。据央视财经报道,初步估算该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

在这场万亿盛宴中,国资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入场抢食。殷贵宝是英利集团旗下广西英利源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其参与的河北省保定市的整县推进项目于2021年10月签订投资协议,到11月,英利集团通过公开招标成为EPC总包方,如今能赶在春节前实现部分并网在整个河北算是靠前的。
然而,在全国,很多整县推进项目并不如上述项目预期的理想。屋顶产权归属复杂和勘探难度大、光伏价格坚挺、电网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项目快速并网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持久战,因此在整县推进过程中,不能急于“跑马圈地”,要根据屋顶资源产权等实际情况设定合理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对于电网承载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电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电力公司原副总经理孔繁钢向记者强调,整县推进项目要有序推进,不能搞“大跃进”,否则农村电网存在垮掉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整县推进项目的操作方式是由开发投资商与县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再通过公开招标EPC总包对项目具体实施。由于国资企业实力雄厚,这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实施整县推进项目的重要选择。
自启动整县推进项目工作以来,随着国资企业投资商纷纷进场,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分布式光伏市场正逐渐演变为国资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共同主导的格局。
与原分布式光伏市场应用场景无特别差异,目前整县推进项目的应用场景包括党政机关建筑屋顶、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工商业厂房屋顶和农村居民屋顶。
殷贵宝参与的项目屋顶类型当前主要是工商业及党政机关屋顶。他说,从项目签约到具体落地,仍需要一个具体深化的过程。“部分工商业及党政机关屋顶产权归属情况复杂,导致开发建设时需要协调多方关系,给项目推进带来一定的阻力。另外,屋顶类型多,且屋顶上设施多,导致勘探难度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内国资企业、民营企业蜂拥而上,一些地区也涌现了圈而不建、抢占资源的现象,甚至“一企包一县”一刀切的做法。其中,部分非市场化的行为被指存在问题。尽管国家能源局明确,自愿不强制、试点不审批、到位不越位、竞争不垄断、工作不暂停,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期出现的“跑马圈地”的做法也造成了部分地区项目落地迟缓的情形。
“我们遇到一些项目便是如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企业计划做整县推进项目,通过寻找关系签订投资协议后却不了了之。原因在于,企业对于农村光伏市场相对陌生,不知如何推进,做了很多工作也没有落实。于是,有地方政府虽然前期签订了协议,目前却仍在寻找投资企业。
此外,价格是影响整县推进项目落地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供需失衡,组件价格仍难达心理预期。同时,因元器件芯片、IGBT功率器件紧张以及铜铝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逆变器价格也随之上涨。
因此,来自中来股份等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多数投资企业与地方政府先签约,受制于成本,很多项目只是开了个头儿,只做了一部分。”
转自:中国经营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