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在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中,规划了涵盖智能电网及储能、热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可燃冰、海洋能等多领域的发展路径。在太阳能产业方面明确指出,立足现有太阳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济南、青岛等市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坚持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协同推进,坚持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山东锚定“3060”战略目标,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光伏发电澎湃给力。截至2021年10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高达5466.7万千瓦,同比增长33.1%,占电力总装机比重32.9%,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68万千瓦、400万千瓦,均居全国第一。
从地面到屋顶,从陆地到水面,光伏电站建设的模式和形式不断创新。在山东济宁领跑者项目的规划中,“水上漂浮电站”成为主流,这里通过科学实践修复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发展反季节农业种植项目,将支架、浮筒、组件及其他光伏配件结合,实现渔光互补发展,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双赢,也成为山东省“光伏+农业”和“光伏+渔业”互补示范项目。
在山东高密,兴仁官庄村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正将阳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该电站按照“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模式和理念设计,在建成的光伏组件前后排之间空隙内以及光伏组件下方采用间种、套种的方式,种植金银花、丹参中草药,养殖大鹅、山羊家禽,上方的光伏板发电,实施“农光互补”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让单位面积的土地实现最大产出。自2017年6月30日建成并网以来,累计发电7736.12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674.31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约53.72吨、二氧化碳约19953.21吨、二氧化硫约148.18吨。
类似的“光伏+”新格局电站在山东还有很多。作为当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从2016年开始,山东省积极推进光伏扶贫,在实施规模、资金投入、建设模式、管护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纳入国家目录的光伏扶贫电站装机177万千瓦,项目9417个,惠及32.8万户贫困户,分布在16个市146个县(区、功能区)。拓展了“光伏+”内涵,除传统屋顶分布式光伏以外,出现了 “光伏+渔业”、“光伏+农业”、“光伏+交通”、“光伏+建筑物外墙”等光伏应用新模式。